健康管理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健康管理中心

查出幽门螺旋杆菌,不治疗会得胃癌吗?

发布时间:2025-04-16 10:18   点击量:7

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ler pylori,HP)是一种以人胃粘膜为主要寄生环境的寄生菌,在人群中有较高感染率。

HP感染为多种胃十二指肠疾病的主要病因,特别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并认为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长期HP感染可导致胃腺体分化障碍及萎缩,形成不同程度的非典型增生,最终可导致部分病例癌变。

幽门螺旋杆菌是如何传播的?

1.口口传播

共餐、经常在外就餐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重要途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交换唾液传播。

2.粪口传播

粪便中存活的幽门螺旋杆菌污染水源或食物,可令进食者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3.母婴传播

包括不清洁的哺乳,口对口喂食,咀嚼后喂食,亲吻婴儿口唇,或用大人的餐具、吸管等喂食。

4.医源性传播

清洁不规范的侵入式检查,如胃、喉镜、口腔、牙科、鼻腔治疗等,是造成医源性感染的主要原因。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出现什么症状?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多数无症状,但所有感染者都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得胃癌?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与胃癌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但确实存在一定的关联。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能够存在于人类胃黏膜中的细菌,它可能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胃癌等疾病。幽门螺旋杆菌通过产生尿素酶等酶类及其对胃黏膜的直接侵袭作用,能够破坏胃黏膜屏障,长期慢性感染可能导致胃黏膜的炎症、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这些都是胃癌的癌前病变。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人都会发展成胃癌。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的结果,包括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虽然增加了患胃癌的风险,但这一风险的具体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生活中,如果发现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应咨询专业医生进行治疗。当前的治疗方案通常包括使用抗生素和抑酸药物,以消除感染和减轻炎症,从而降低胃癌的风险。此外,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是预防胃癌的重要措施。

治疗方法

确诊感染后,一般通过医疗手段加改变生活习惯来治疗。

药物治疗

四联疗法是目前推荐的首选治疗方法,它包括一种质子泵抑制剂(PPI)、一种铋剂和两种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常见药物有奥美拉唑)可以减少胃酸分泌,创造一个有利于抗生素发挥作用的环境;铋剂则可以保护胃黏膜并直接杀灭幽门螺旋杆菌;两种抗生素则是为了确保能够有效杀灭细菌,同时减少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

疗程和复查

四联疗法的疗程一般为10-14天,完成疗程后,需要在一个月后复查以确认幽门螺旋杆菌是否已被根除。根除率通常可以达到85%-90%以上。

预防措施

1.尽量减少外出吃饭,避免不了外出吃饭尽量使用公筷

2.做到饭前洗手

3.如果家里有人得了幽门螺旋杆菌,可以采用分餐制,避免互相夹菜。

总的来说,大家平时一定要对幽门螺杆菌重视起来。

一旦确诊感染,在医生了解病情后,患者可以根据指导,选择去医院或在家自行进行杀菌治疗。

但一定要注意的是,切忌自己胡乱用药,因为用错药或用药周期不足,都无法彻底根除幽门螺杆菌,反而还会吃出别的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