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宝妈一到冬天就手脚发凉,即使穿厚衣服、盖厚被子也不易缓解。有些人甚至在被窝里躺到半夜,手脚还是冰凉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中医认为这和人体的阳气不足有很大关系。我们常说没有太阳,也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在人体内,也有类似于太阳这样的一种能量,我们称之为阳气。阳气就像是人体内的“小太阳”,能为人体提供源源不断的热量,以达到温煦身体的功能。若阳气不足,人体化生的热量不够,无法运达手脚等肢体末梢部位,便会出现畏寒、手脚冰凉等现象。
阳气怎么补
1.运动
中医讲阳气为生命之本,动能升阳,阳气升发,则生命力自然旺盛。坚持规律运动有利于阳气生发,改善末端血液循环。平时依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佳,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微微出汗为宜,不要大汗淋漓。
2.艾灸
艾灸具有温经散寒之功,能使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经络,祛除体内阴寒病邪,恢复阳气。具体可灸3个穴位。
①“头之阳”——百会穴
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头为诸阳之会,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部。简而言之,头部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艾灸位于头顶的百会穴,可以通畅百脉、调补阳气。
②“脾之阳”——足三里
位于外膝眼(当腿弯曲时可看到膝关节外侧有一块高出皮肤的小骨头)直下四横指处。足三里为养生保健第一要穴,民间有“艾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艾灸该穴有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补中益气的作用。
③“肾之阳”——涌泉穴
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涌泉穴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有“肾经之气犹如涌泉之水”之说。艾灸此穴,可起到补肾阳、固肾气的作用。
3.晒太阳
中医讲“督脉为阳脉之海”也有“背为阳,腹为阴”的说法,全身的阳气皆由督脉统领。冬天人处于“阴盛阳衰”的状态,宜进行“日光浴”,可暖背,温通督脉经气,有助于统摄全身的阳气和真元运散至全身。
4.泡脚
肾之经脉起于足部,足心涌泉穴为其主穴。泡脚时,水温控制在40度左右,水要浸过脚踝,浸泡20分钟左右,就会感觉到全身发热。如果在泡脚的同时再进行脚趾抓握的动作,可以有效牵拉五趾经筋,促进经络畅通,利于温补肾阳,防寒袭。
5.注意保暖、呵护脾胃
冬天要注意及时添衣保暖,另外早晨,推荐喝一杯温开水,这也是养护脾胃阳气的小方法。
6、注意作息
《灵枢·营卫生会》说:“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夜晚阳气应收藏,熬夜会导致阳气损耗。因此,手脚冰凉的人要早起早睡,不要熬夜。
7、督脉熏蒸
中医称“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黄帝内经·灵枢》中记载:“任督二脉,为阴阳之海、阴阳之根,总督人体一身之阴阳。”人体阳气足才能一生健康,而督脉统领人一身之阳气。
中药督脉熏蒸法,利用中草药煎煮产生的蒸汽熏蒸人体背部来保健或治病的一种外治疗法。他将传统中医特有的熏蒸疗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融合药力、热力、促透力、牵引力直接作用于督脉与膀胱经,使药物透皮渗入穴位,连通经络,內达脏腑、外络支节,起到改善血液循环、益气助阳、温通经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效,同时避免了药物对口腔粘膜、消化道及胃肠的刺激,减轻肝脏、肾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