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系统化管理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儿童系统化管理

险!三龄童石子卡喉,医生提醒家长看娃注意三件事

发布时间:2020-07-21 00:00   点击量:9

    “医生、医生,快看看我家孩子,脸都憋青啦!”日前,桓台县妇幼保健院急诊室,一阵慌乱的脚步和哭喊声,打破了夏夜的宁静。急诊值班医生闻声,迅速走出诊室,看到一位家长抱着一个孩子正焦急地喊医生。

       原来,这名3岁儿童在家玩耍石子时,突然出现呛咳,面色和口唇青紫,呼吸困难,家长拍打孩子背后大约3-4分钟孩子症状逐渐缓解,一家人便没有没太在意。谁料快到凌晨时,孩子突然呼吸急促,喘憋明显,人也变得烦躁不安,家长急忙带孩子来医院就诊。

       值班医生经过对孩子全面查体发现,患儿两侧肺呼吸音不对称,右侧肺闻及哮鸣音。结合患儿呛咳病史,考虑可能有异物吸入气管,一旦异物移位,堵塞声门,随时有窒息的危险。接诊医师为此高度警惕,第一时间联系CT室进行胸部CT检查。最后,经检查诊断,确诊患儿为“支气管内异物”。

       桓台县妇幼保健院普通儿科内镜团队启动全院多学科合作,经过充分术前准备,立即为患儿实施“电子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在急诊、麻醉师、手术室的共同努力下,医生成功从患儿右主支气管取出一粒长约1cm×0.8cm的鹅卵石。术后孩子喘憋减轻,面色红润,情绪稳定、精神状态良好。

       据孩子妈妈介绍,当时一家人觉得孩子被什么东西卡住了喉咙,拍了拍背也没吐出来,以为咽到肚子里也就好了,没想到是小石子卡到了气管里。

       桓台县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部部长王宁介绍,儿童气管进入异物是一种常见急病,以婴幼儿最为多见。这是一种非常凶险的急症,异物一旦进入气管,阻塞呼吸道,会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若不及时诊断救治,拖延最佳治疗时间,可导致气胸、肺不张、肺脓肿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儿生命。

       据了解,气管异物进入以1岁到3岁之间的婴幼儿最为常见,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咀嚼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善,很难将食品尤其是花生、瓜子等食物嚼碎,年纪越小,孩子越容易发生气管异物进入。

       医生提醒,一个小果仁,一颗花生米,一个小笔帽都能造成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发生。生活中一些小细节的疏忽,往往会造成孩子意外伤害的发生,比如孩子吃东西时哭闹、被打;孩子哭闹时给食物吃;孩子口中含物时说话;孩子在口中玩耍小物品等,这些情况都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当前,儿童支气管镜是解决气管异物进入的先进治疗技术,桓台县妇幼保健院儿科自2019年开展此技术以来,已成功开展50余例支气管镜手术。

      为防止出现气管进入异物现象的发生,医生建议家长在看娃时一定注意以下三点:

      1、不要给3岁以下小儿吃硬、小、圆的干果,如花生米、瓜子、豆子及玉米粒、果冻等。即使3岁以上儿童,家长给孩子吃这类东西时,也应该格外小心,否则可能因注意力不集中而导致气管异物发生。

      2、给小孩子吃水果时,也要格外小心,特别是里面有核、籽的水果,千万不要让小孩自己拿嘴吸,家长应该去除水果核、水果籽。对于硬的水果,最好打成果汁后进食。

      3、千万不要把硬币、电池、螺丝钉、笔帽、哨子、小玻璃球、卵石一类东西给小孩当玩具,家长应该妥善保管这类物品。对儿童玩具,要防止零部件脱落被小孩误吸,学龄儿童还要改掉把笔帽等物品放在嘴里玩的坏毛病。